首页 > 协会工作 > 协会动态

协会工作

协会动态

人民日报:浙江花钱“购买”安全

所属分类:协会动态     阅读次数:1447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5年09月02日 09:08:28


人民日报:浙江花钱“购买”安全 
 
       不久前,同煤集团姜家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,21人死亡;扬子石化公司在运生产装置着火爆炸;昆明市东川金水矿业公司发生中毒窒息事故,9人死亡……频频发生的事故,说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,安全隐患突出,安全保障能力还比较差。
 
       “今天当老板,明天睡地板”,这是浙江企业家对安全生产事故教训的总结。然而,现实中,一边是加强安全监管的需求与日俱增,一边却是执法力量相对薄弱,“有心无力”。
 
       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创新。浙江省安监部门按照“市场主导、政府推动、社会参与、企业自主”的方针,探索引导中介组织等专业的“第三方”参与安全生产监管,为加强监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举措。
 
       从“政府督促”到“专家会诊”
 
       中介组织等“第三方”为企业“初诊”,安监部门“复诊”
 
       “车间里有没有升降机、吊车、储气罐等特种设备?”“有没有焊接、打磨等特殊工种?”……今年五月的一天,从事铝制品加工的宁波市昌兴压铸公司迎来一队没打招呼、直奔现场的检查人员。他们是宁波市镇海区安监局从中介组织聘请来的专职检查员。
 
       简单了解情况后,检查员进入车间,一处处安全隐患被 “火眼金睛”逮个正着:“工人为了图方便,把吊车的吊钩保险片取了下来,移送速度快时很危险。”“打磨车间容易聚集粉尘,引起爆炸。你们利用自然通风排出粉尘也可以,但要是加装一套强力排风系统会更保险。”检查员一边认真查,一边提出整改建议。一旁,公司副总经理江宜泽认真聆听,频频点头。“望闻问切”过后,检查员当场开出“药方”——《安全生产监督性检查表》,把16条安全隐患和制度不完善之处一一列明。
 
       “不查不知道,没想到隐患这么多!”江宜泽感慨,专家确实高出一筹,“一些细节自己注意不到,他们算是帮了大忙!”
 
       “我们为企业‘初诊’之后,会要求企业限期整改;到期限后,区安监局会再派出工作人员到企业‘复诊’。”镇海区安监局局长岑国兴说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,隐患治理方式从原来单一的“政府督促、企业整改”,转变为“政府监督管理、中介专业服务、企业整改落实”的闭环运作模式,专业化程度、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。
 
       这样的工作模式始自去年4月。此前,镇海区安监局在编人员仅23人,执法大队实际人数为7人,而他们要面对2万多家注册企业,其中高危企业1500多家,隐患涉面广、专业性也强。
 
       过去,浙江省为解决监管难题,也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,引入网格员协助监管。不过,这一方式也有其局限。浙江省安监局局长华宣奎坦言,网格员往往“一人多角”,担子很重,而且专业知识受限,“只能督促企业做一些台账。”
 
       如今,浙江不少地方开始像宁波市镇海区一样,由政府出资,以公开招标、合同约定等形式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或安全专家,为安监部门提供安全专业技术、评估认证、宣传培训等服务。“一方面,监管的专业程度大为提升,更为有效;另一方面,监管既是检查,也是辅导,安全专家站在中立角度循循善诱,企业主更容易接受。”岑国兴说,去年一年被检查企业中,未发生一起死亡事故,工伤事故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 
       那么,花钱买服务会不会是政府变相地在“甩担子”?岑国兴用事实反驳了这一质疑:以前,按照政策要求,一个安监站每年需检查的企业不得少于60—70家,现在专家检查完,安监站还要跟进抓落实整改,检查任务反而更重了,一年大概提升到200—300家,“工作的覆盖面和专业度都获得了提升。”
 
       从“无人管”到“高保障”
 
       宁海县小微企业隐患排查服务外包每月仅花100元
 
       今年两会期间,分析起新常态下的安全生产新形势,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强调,在小微企业大量涌现的背景下,如何处理鼓励小微企业发展与严把安全生产关的关系,为他们提供高效良好的安全监管服务,是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。
 
       “无人管、不会管、管不好”——说起中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,华宣奎认为,虽然这些企业安全风险相对较低,但因工艺技术简单、人员门槛低导致事故频发。据介绍,目前浙江省小微企业的员工数平均不到30人,很难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员,员工也缺乏必要的培训,欠缺基本的安全管理能力。
 
       改善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,可以依靠标准化创建,但是对种类繁多、业务各异的中小微企业来说,这种方式并不一定奏效。华宣奎认为,化解矛盾的出路就在于发展贴近市场、廉价优质的“草根”安全生产服务机构,为中小微企业充当“贴身管家”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浙江,安全生产服务业也相对发达,可以提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咨询、隐患排查服务外包、高危企业安全体检、企业安全现场培训等多种专业化、个性化的服务。
 
       在宁波市宁海县,不少企业在政府引导下,与中介组织签订安全服务外包合同。中介机构通过“集中会诊”提交问题清单,提出整改建议;部分整改确有困难的,在中介、企业双方有共同意愿的前提下,采取“全托管”方式,直接由中介机构完成整改。目前,宁海已有2000多家小微企业委托中介完成了首次全面隐患排查,有735家小微企业委托中介机构每月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,共查出安全隐患近6.4万余条。
 
       有了中介组织对企业的“一对一”服务,安全生产培训也就有了从“大锅饭”变为“吃小灶”的可能,“全程式现场教育”“订单式送课上门”应运而生。“我们上午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拍摄现场视频后,下午就组织员工详细点评,告诉他们存在哪些违规违章操作。”宁波乾业安全科技公司总经理童潮镇说,通过前期调研、案例说法、交流互动,培训更生动更有针对性,可让安全意识真正入心入脑。
 
       对企业来说,委托服务的花费并不多。宁波市安监局局长江国梁告诉记者,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,宁海县隐患排查服务外包每月收费仅100元,比企业雇用专职安全员要省出不少开支,中介机构也可以保本微利,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低投入获得高保障。一位中介机构人员说得形象:我们就相当于安全生产的“赤脚医生”,能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解决至少七八成的问题。
 
       企业决不能“一包了事”
 
       中介组织服务应规范、发展需鼓励
 
       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改革之举,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难免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。比如,企业委托服务后,万一又发生事故,应由谁担责?
 
       “社会化服务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技术支撑,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有效补充,扮演的是‘补缺’的角色。”华宣奎态度明确地表示,根据新《安全生产法》,无论企业采取何种社会化服务方式,其主体责任都不得转移到“补缺者”身上,决不能“一包了事”。
 
       中介组织不必承担主体责任,并不意味其不受监管和约束。但是,目前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。华宣奎表示,下一步为防止中介机构不负责任,应尽快立法,并完善诚信机制,对其资质和服务质量进行把关。
 
       此外,社会化服务机构在一些地区发展尚不成熟,一些市县只有一两家有能力开展服务的机构,技术人员也仅寥寥几人,供给远满足不了需求。对此,浙江省安监局建议,政府可以研究制定支持政策,鼓励行业做大做强、增加供给。目前,宁波一些区县会对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奖励。在宁海县,获评优秀的中介机构可按照每家服务企业每年210元的标准获得补助。
 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政府推动专业中介发展也要注意不能大包大揽、培养“红顶中介”。“中介机构绝对要与政府脱钩,政府只能起指导、规范、督促作用,要不要请中介由企业自身说了算。”江国梁相信,随着企业安全责任意识的逐步提高,社会化服务的前景将会十分广阔。